供給側改革蘊含的經濟思想非常樸素:我們總希望在一個運行良好的市場上,實現供需兩端產品(服務)數量、結構和層次的總體匹配,這樣買家(需求側)能以合適的價格,買到他需要的東西;賣家(供給側)則可以適當地盈利水平,把東西賣給需要的對手方。實現供需平衡,這幾乎是所有經濟政策的最終出發點和落腳點。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查看更多】
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的情況是,不僅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時間,中國經濟還要面臨產能過剩、樓市庫存和債務高企的三重風險,而風險的化解亦不可一蹴而就。對于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戰術,習近平主席給出了明確態度: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那么,實施供給側改革要從何處入手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慶認為,就目前來說,“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淘汰落后產能。 【查看更多】
11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兩次強調,要“加... 【查看更多】
“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 【查看更多】
表象:需求不足。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從需求側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年見頂回落,過去三年持續零增長,中國較難獨善其身,而低... 【查看更多】
來自供給學派的典型實踐。縱觀世界經濟歷史,美國曾在20世紀70年代陷入滯脹,英國也在20世紀70-80年代面臨滯脹疊加結構性問題的窘境。作為供給學... 【查看更多】
習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明確指出,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 【查看更多】
放開生育政策,補充人口紅利。中國過去的主要增長動力來自于充足的勞動力。但2011年中國人口結構出現拐點,2012年開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總數和占比都出現了下降。同時,人口老齡化現象... 【查看更多】
土地制度改革,加速確權流轉。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農村土地流轉以確權為基礎,以放活經營權流轉為目的,從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動性。同時,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 【查看更多】
融資體制改革,提升創新意愿。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首先有賴于創新意愿的提升,而股權市場天然提供了鼓勵創新的激勵機制。而以創新著稱的美國,也正是依靠資本市場哺育創新。值得注意的是,“... 【查看更多】
改革行政體制,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同樣大有可為,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護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具體改革力度有強到弱依次是加強反腐、打破壟斷、放松管制。中國... 【查看更多】
加速經濟結構轉型,重新分配經濟蛋糕。從生產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激發消費傾向,導致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進一步上升,而第二產業中的傳統工業部門占比將明顯收縮。而從收入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引發經濟蛋糕的重新分配:減稅將導致生產稅凈額占比下降,加速折舊和產能去化將導致固定資產折舊占比短期上升、長期趨降,降低成本和產能去化將導致企業營業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轉以及提高人力資本,將導致勞動者報酬上升。 【查看更多】
中國式轉杠桿。供給側改革同樣將對中國杠桿率產生影響:產能去化意味著企業部門杠桿率將持續下行,戶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線城市地產庫存去化意味著居民部門杠桿率將持續下行,減稅降費和財政支出提升意味著政府部門(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杠桿率將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企業降低財務成本意味著金融部門杠桿率將緩慢上升。 【查看更多】